微信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SyBITVQCO-d1O6bXXavYw
为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下城市化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前沿研究,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北京气象与气候变化交叉论坛”于2024年11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顺利召开。
本次论坛是第27届北京科技交流学术月的重要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指导,北京气象学会青年专业委员会主办,联合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气候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家单位协办。
论坛以“气候变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为主题,旨在促进气象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为应对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带来的多重挑战提供前瞻性建议。
论坛开幕式上,北京气象学会理事长胡永云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副所长周天军研究员分别致辞。
胡永云教授表示,当前我国科技水平和学术影响力显著提升,特别是在气象科学领域,青年学者逐渐成为推动学术发展的中坚力量。他强调,尽管我国论文数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但仍需关注研究质量与社会实际需求的结合,呼吁青年科研人员秉持科学探索的初心,耐心积累,扎实推进研究,特别是在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城市化气候效应等前沿领域贡献智慧。
周天军研究员则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引发的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但研究成果对政策制定的实际影响仍有待加强。他呼吁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气候科学研究从理论探索走向实际应用,为国家防灾减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科技支撑。同时,他高度评价了论坛作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平台作用,希望通过这一平台进一步促进大气科学领域青年人才的成长和科研能力的提升。
论坛设置了三个议题:气候变暖下城市极端事件的变化与预测、城市化的环境和气候效应、变暖背景下城市极端事件的影响与应对。论坛共邀请19位专家学者做学术报告,吸引了来自全国相关科研业务机构和科技公司的100余位线下参会者。
在“气候变暖下城市极端事件的变化与预测”议题中,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罗亚丽教授首先剖析了东南沿海城市群极端高温的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提出高温事件在城市化背景下显著加剧。随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周波涛教授分析了京津冀地区极端气候事件变化的风险,强调了区域性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黄平研究员探讨了温室气体增多导致的全球副热带环流变化,为极端天气预测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李建研究员通过研究降水空间不均匀性特征,揭示了复杂下垫面下降水变化的规律。国家气候中心陆波研究员介绍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气候预测中的应用,展示了AI技术在提高预测精度方面的潜力。最后,广西大学雍阳阳助理教授通过案例研究剖析了2021年河南“7·20”暴雨事件中大气河的演变过程及其机制,为理解极端降水事件的成因提供了新视角。
在“城市化的环境和气候效应”议题中,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陈阳研究员提出了一种考虑城市化效应的极端事件归因框架,从理论和应用层面深化了对城市化对极端气候影响的理解。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宁贵财教授分析了北京大气边界层特征,揭示了城市化背景下边界层的动态变化。天津大学朱佳雷教授研究了滨海城市海陆风的长期演变特征,强调海陆风机制对城市气候的影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缪育聪副研究员探讨了复杂下垫面对京津冀地区大气边界层的影响。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窦晶晶副研究员结合观测与模拟数据,探讨了大城市下垫面对局地降水的影响,为城市防洪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罗文蓉博士展示了高时空分辨率的城市碳通量模拟,为碳中和目标提供支持。
在“变暖背景下城市极端事件的影响与应对”议题中,北京科技大学顾栋炼副教授展示了基于物理驱动的风灾破坏模拟技术,清晰刻画了台风及风灾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破坏程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谢杨副教授从健康与经济的双重视角分析了气候变化的影响。北京大学王文婷博士研究了应对极端气候变化的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中国科学院大学唐韵博士探讨了气候变化与经济不平等的关系,并提出了多元政策协同的解决方案。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陈良侃博士则从老龄化与极端热浪的复合风险视角分析了全球风险的不均衡增长。
论坛中还增加了一场特别活动,开展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特色学术交流活动“震潮沙龙”。活动以“震天动地、勇立潮头”为宗旨,邀请从事防灾减灾实践一线的青年学者与参会专家共同探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创新路径。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孙宁助理研究员从科研到实践的视角,详细阐述了防灾减灾科技创新的现实需求与应用挑战,提出了搭建监测与预警技术桥梁的新思路。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张思嘉助理研究员则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多学科交叉在改进灾害预警中的潜力与路径。通过思想碰撞和面对面交流,沙龙充分展示了科研成果应用于灾害应对的可能性,为推动学术研究与社会需求对接提供了新动力。
论坛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会议通过B站、知乎和蔻享学术等平台进行了在线直播,逾3万人次参加会议,相关内容总曝光量近370万人次,充分体现了气候变化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的广泛社会影响力。
论坛闭幕时,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快速城镇化的双重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频发已对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构成严峻挑战。未来应加强数值模拟、观测分析与实际需求的结合,推动多学科协作,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与极端天气事件的科技能力。本次论坛展示了青年学者在前沿研究中的创新活力与学术潜力,为国家防灾减灾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贡献了新智慧和新力量。
(视频回放:https://www.koushare.com/live/details/38650)
首页
地址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