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学会动态

第七届京津冀气象环境前沿论坛
时间:2022-10-21  关键词:  点击量:910

111.png


本次会议将主要围绕京津冀精准预报研究和业务发展开展交流研讨,集智聚力为提升京津冀气象精准预报能力建言献策。


会议主题

京津冀大城市气象精准预报能力提升——京津冀复杂下垫面条件下高影响天气预报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技术难点和解决途径

分为4个议题:
- 京津冀地区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问题
- 北京及周边地区高影响天气观测基础与不足
- 京津冀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现状与不足
- 京津冀高影响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研究现状与不足


会议时间

2022年10月27日(星期四)| 北京时间09:00 - 16:00

 

会议直播

腾讯会议:346-221-702

知乎直播:

 

会议议程

时间

报告题目

报告人

09:00-9:20

论坛开幕式

主持人:梁丰 副局长,北京市气象局

议题1:京津冀地区天气预报业务中的难点问题

主持人:孙继松 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09:20-9:50

北京地区对流和降雨预报难点及科学问题

雷蕾

09:50-10:20

天津地区下垫面特征和局地暴雨的触发

东高红

10:20-10:35

会间休息

10:35-11:05

冷涡后部西北气流背景下对流风暴的触发和演变机制

李江波

议题2:北京及周边地区高影响天气观测基础与不足

主持人:李炬 正研高工,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1:05-11:35

黄河河套沙漠绿洲交界辐合线和深对流观测试验

孟智勇

11:35-12:05

针对北京地区强对流系统下山演变观测的一些思考

李炬

12:05-13:00

午间休息

议题3:京津冀数值天气预报发展现状与不足

主持人:陈明轩 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13:00-13:30

CMA-BJv2.0逐小时更新循环降水预报不一致性分析

黄向宇

议题4:京津冀高影响天气发生发展机理研究现状与不足

主持人:孟智勇 教授,北京大学

13:30-14:00

极端雨强的对流和微物理特征对雨强极端程度的依赖性

罗亚丽

14:00-14:30

地形在强降水过程中的动力学作用问题

孙继松

14:30-14:45

会间休息

14:45-15:15

北京城市化对降水影响的机理研究

苗世光

15:15-16:00

专家研讨及会议总结

主持人:苗世光 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会议召集人

孙继松  研究员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孟智勇  教  授   北京大学
陈明轩  研究员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李  炬  正研高工 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


特邀报告专家(以报告时间为序)

雷蕾正研高工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入选中国气象局“青年气象英才”。承担北京地区日常和重大活动天气预报服务把关,在建党一百周年气象保障中作为团队队长和首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作为预报首席在多次高影响天气中因为“预报精准、预警及时,防御效果好”得到表扬。从事强对流、暴雨等灾害天气预报技术研究,主持和作为骨干参加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和交流科技论文20余篇。


东高红,正研高工,天津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负责天津市“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和重大活动天气预报把关工作,主要从事城市气象与中尺度天气等方面应用研究,特别对暴雨、强对流等中尺度灾害天气的发生机理和预报预警技术等有较深入研究。近年来主持和参加省部级课题20余项,第1作者(并通讯作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


李江波正研高工,河北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2011年入选中国气象局“百名首席预报员”,2021年入选中国气象局首席气象专家,河北省气象局气象领军人才和强对流创新团队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大雾和强对流。主持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6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


孟智勇,教授,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美国气象学会会士。主要研究中小尺度系统及相关灾害性天气的机理、数值模拟、资料同化和可预报性。现兼任WMO/PDEF工作组成员,MWR、QJRMS、AAS、《中国科学》和《气象》期刊编委。发表论文79篇,Web  of Science 被引1743次,h指数22。曾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和美国气象学会MWR编委奖。


李炬正研高工,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主要从事城市边界层、复杂地形边界层、边界层过程对空气污染影响、城市气象探测技术等研究。主持/参与了多个省部级项目/课题以及多个野外观测实验,发表论文50余篇。


黄向宇,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特聘首席科学家。长期致力于资料同化,数值预报领域的科研与应用,先后主持科研项目25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被引用5000余次。发明了数字滤波初始化方法,领导了HIRLAM   4DVAR、WRF-4DVAR,以及国际知名资料同化系统WRFDA的研发,该系统已在世界上许多区域数值预报中心投入业务应用;特别是领导新加坡对流尺度数值天气预报系统(SINGV)的开发,SINGV也是英国气象局Unified  Model在热带区域配置的基础,被多个UM联盟(以英国为首的9个国家)的成员使用。


罗亚丽二级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入选首批中国气象局科技领军人才,荣获“国家级首席科学家称号”等奖励。曾任世界气象组织(WMO)剧烈季风天气专家组联合主席、WMO研究发展项目“华南季风降水实验”首席科学家、《IPCC极端气候特别报告》主要作者,现任Geoscience   Letters期刊编辑。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收录80篇。合作编写教材1部、国际专著3部。


孙继松二级研究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气象局资深首席预报员。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邹竞蒙气象科技人才奖、北京市突出贡献专家、首都劳动奖章;曾任中国气象局强对流预报技术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十余年、中国气象局“现代气象预报业务技术发展科学指导专家组(2015-2020)”组长、中国气象局第三批(2016年)领军人才。


苗世光,二级研究员,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国气象局首批气象领军人才(国家级首席科学家)。致力于城市气象监测预报领域的科学研究,及其在城市运行、城市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多项成果应用于气象预报、气候可行性论证、应急响应等领域。近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国际科技合作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中国气象局成果应用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0余项,入选首批青年北京学者,发表学术论文157篇(其中SCI论文93篇,在SCI中被引用5000余次。出版译著1部。

 

主办单位

北京气象学会、天津市气象学会、河北省气象学会、北京减灾协会


支持单位

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气象局、北京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市气象台、天津市气象台、河北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委员会


首页

地址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