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座主题
2025年7月9日(星期三)上午9:30-11:00赵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火灾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兼聘),深空探测实验室研究员(双聘),崂山国家实验室研究员(双聘)。2005年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获得大气科学博士学位,之后在美国能源部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2017年起任职中科大,主要利用先进的计算硬件平台和软件算法,研发高分辨率大气数值模型,并开展数值模拟试验,研究大气科学相关科学问题,包括(地球和行星)大气成份变化规律、极端天气发生发展机制、气候变化影响等。高度参与了国际公共区域大气模式WRF-Chem和全球变网格大气模式MPAS的研发,并基于国产神威超算平台研制了全球高分辨率大气物理-化学耦合模式iAMAS。截止2025年6月已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150余篇,SCI总引6000余次,H因子48。目前担任中国卓越期刊Adv.
Atmos. Sci. (AAS)编辑,美国AGU期刊JGR-Atmosphere和JAMES副编辑,英国物理协会期刊Environ.
Res.
Comm.编委,《暴雨灾害》和《高原气象》期刊编辑,国际气象学和大气科学协会中国委员会委员,IGAC国际大气化学中国青年工作组成员,美国地球物理协会Ambassador奖遴选委员会委员等,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2016)。曾获得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Glen
Cass优秀毕业生奖(2009)、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项目杰出贡献奖(2014)、“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2017)、海外校友基金会青年教师事业奖(2020),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年度杰出研究校长奖”(2023)等。
报告内容
天气、气候、大气成份变化机制是大气科学的前沿科学问题,而数值模拟是研究这些问题的重要方法。一方面大尺度大气环流决定着区域天气和气候特征,作用于小尺度大气过程,另一方面小尺度积云对流过程、地形强迫、局地气溶胶效应等可反馈作用于大尺度大气过程。因此大气数值模拟的一个难点在于大气过程的时空尺度跨度很大,从数百米到数千公里,模式需要准确表征这些过程才能做到精准模拟和预报,这就对模式的空间分辨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高分辨率模拟大气过程,进而准确地模拟和预报区域极端天气和大气污染过程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报告将主要介绍高分辨率大气数值模拟方法及其在相关科学领域研究中的应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国气象学会、中国气象局城市气象重点开放实验室、城市气象科技联盟、中国气象学会城市气象学专业委员会